鱅魚[鱅魚]

鱅魚[鱅魚]
鱅魚[鱅魚]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鱅魚(學名:又叫花鰱、胖頭魚、包頭魚、大頭魚、黑鰱、麻鰱、也叫雄魚。是淡水魚的一種。有“水中清道夫”的雅稱,是中國四大家魚之一。外形似鰱魚,體型側扁。頭部較大而且寬,口也很寬大,且稍微上翹。眼位比較低。鱅魚生長在淡水湖泊、河流、水庫、池塘里。多分布在水域的中上層。是中國特有魚類。 在中國分布範圍很廣。是池塘養殖及水庫漁業的主要對象之一,經濟價值較高。能食用,對人體有提高智商、增強記憶、補充營養、延緩衰老的作用。(概述圖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鱅魚[鱅魚] 鱅魚[鱅魚]

測量了42條鱅魚的標本。鱅魚體長68—342mm;體長為體高的2.7—3.7倍,為頭長的2.5—3.9倍,為尾柄長的5.2—7.6倍,為尾 柄高的7.7—11.6倍。頭長為吻長的3.0—4.2倍,為眼徑的3.6—7.7倍,為眼間距的1. 8—3.0倍,為頭寬的1. 4—1. 9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 3—1. 9倍。

鱅魚體側扁,較高,腹部在腹鰭基部之前較圓,其後部至肛門前有狹窄的腹棱。頭極大,前部寬闊,頭長大於體高。吻短而圓鈍。口大,端位,口裂向上傾斜,下頜稍突出,口角可達眼前緣垂直線之下,上唇中間部分很厚。無須。眼小,位於頭前側中軸的下方;眼間寬闊而隆起。鼻孔近眼緣的上方。下咽齒平扁,表面光滑。鰓耙數目很多,呈頁狀,排列極為緊密,但不連合。具發達的螺旋形鰓上器。鱗小。側線完全,在胸鰭末端上方彎向腹側,向後延伸至尾柄正中。
鱅魚背鰭基部短,起點在體後半部,位於腹鰭起點之後,其第1-3根分枝鰭條較長。胸鰭長,末端遠超過腹鰭基部。腹鰭末端可達或稍超過肛門,但不達臀鰭。肛門位於臀鰭前方。臀鰭起點距腹鰭基較距尾鰭基為近。尾鰭深分叉,兩葉約等大,末端尖。鰾大,分兩室,後室大,為前室的1.8倍左右。腸長約為體長的5倍左右。腹膜黑色。雄性成體的胸鰭前面幾根鰭條上緣各具有1排角質“櫛齒”,雌性無此性狀或只在鰭條的基部有少量“櫛齒”。背部及體側上半部微黑,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色斑點;腹部灰白色。各鰭呈灰色,上有許多黑色小斑點。

棲息環境

鱅魚生長在淡水湖泊、河流、水庫、池塘里。多分布在淡水區域的中上層。為溫水性魚類,適宜生長的水溫為25—30℃,能適應較肥沃的水體環境。幼魚及未成熟個體一般到沿江湖泊和附屬水體中生長。

生活習性

鱅魚性 溫馴,不愛跳躍。

食物:濾食性,主要吃輪蟲、枝角類、橈足類(如劍水蚤)等浮遊動物,也吃部分浮游植物(如硅藻和藍藻類)和人工飼料。從魚苗到成魚階段都是以浮遊動物為主食,兼食浮游植物,是典型的浮游生物食性的魚類。

分布範圍

中國特有。 分布水域範圍很廣,在中國從南方到北方幾乎淡水流域都有。

生長繁殖

性成熟時到江中產卵,產卵後大多數個體進人沿江湖泊攝食肥育,冬季湖泊水位跌落,它們又回到江河的深水區越冬,翌年春暖時節則上溯繁殖。鱅產漂流性卵。性成熟為4—5齡,雄魚最小為3齡。繁殖期在4—7月。產卵場多在河床起伏不一。當河水流域降雨,水位陡然上漲、流速加大時進行繁殖活動。

催產季節多在5月初至6月中旬,成熟 個體也較小,一般3公斤以上的雌魚便可達到成熟。5公斤左右的雌魚相對懷卵量約4-5萬粒/公斤體重,產卵期與草魚相近。絕對懷卵量20-25萬粒。在天然河流和湖泊等水體中,通常可見到10公斤以上的個體,最大者可達50公斤。池塘養殖在飼料充足的條件下,1歲齡魚可重達0.8~ 1公斤。初成熟個體體重大;部分地區需10公斤以上,但在廣西、廣東地區,通常不足10公斤也可產卵。

主要價值

食用

鱅魚的魚腦中含有一種人體所需的魚油,而魚油中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是一種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可以起到維持、提高、改善大腦機能的作用。魚鰓下邊的肉呈透明的膠狀,水分充足,裡面富含膠原蛋白,能夠對抗人體老化及修補身體細胞組織。

宜食:鱅魚,其味甘、性溫,一般人都宜食用,體質虛弱、脾胃虛寒、營養不良者食用更佳。經常食用還能夠潤澤皮膚。上火的人群宜食用。.適宜體質虛弱、脾胃虛寒、營養不良之人食用;咳嗽、水腫、肝炎、眩暈、腎炎和身體虛弱者宜食用。

忌食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鱅魚不宜食用過多,否則容易引發瘡疥。此外,患有瘙癢性皮膚病、內 熱、蕁麻疹、癬病等病症者不宜食用。而且,魚膽有毒不要食用。. 鱅魚性偏溫涼,熱病及有內熱者、蕁麻疹、癬病者、瘙癢性皮膚病應忌食。

1、鱅魚性偏溫,熱病及有內熱者、蕁麻疹、癬病者、瘙癢性皮膚病應忌食,食用過多容易引發瘡疥。

2、鱅魚膽性味苦、寒,有毒,用以靜脈注射有短暫降壓作用,但降壓有效劑量與中毒劑量非常接近,故臨床上使用需要慎重。

營養

鱅魚屬於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魚類,每100克鱅魚中含蛋白質15.3克、脂肪0.9克。另外,鱅魚還含有維生素B2、維生素C、鈣、磷、鐵等營養物質。鱅魚對心血管系統有保護作用。富含磷脂及改善記憶力的腦垂體後葉素,特別是腦髓含量很高,常吃能暖胃、祛眩暈、益智商、助記憶、延緩衰老、潤澤皮膚。

營養成分

營養元素含量(每100克)營養元素含量(每100克)
熱量 100大卡 229毫克
180毫克 82毫克
60.6毫克 維生素A 34微克
26毫克 19.47微克
蛋白質 15.3克 碳水化合物 4.7克
煙酸 2.8毫克 維生素E 2.65毫克
脂肪 2.2克 0.8毫克
0.76毫克 維生素B2 0.11毫克
0.08毫克 0.07毫克
維生素B1 0.04毫克

醫療

功效主治:溫補脾胃強身,消除贅疣。食多易引發風熱和疥瘡。

1、鱅魚屬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魚類,對心血管系統有保護作用,起到治療耳鳴、頭暈目眩的作用。

2、富含磷脂及改善記憶力的腦垂體後葉素,腦髓含量很高,常食能暖胃、祛頭眩、益智商、助記憶、延緩衰老,潤澤皮膚。

藥用

鱅魚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可與其他食品搭配用來治療鼻竇炎、牙齦腫痛。

性味:味甘,性平,無毒。

配方:鱅魚頭500克,川芎5克,白芷3克,蔥、姜、胡椒粉、鹽各適量。川芎、白芷水煎10分鐘,去渣取汁;魚頭去鰓,洗淨,連同蔥、姜、胡椒粉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燒沸,再以文火燉半小時,和入藥汁,加鹽調味,稍煮。分早、晚2次吃魚肉喝湯。

經濟

養殖鰱、鱅魚是一項低投入、中產出、高效益的養殖業。如:廣西自治州的鳳灘水庫開展網箱養魚始於1980年,經過十多年的試養、示範、推廣,已發展到1100隻網箱(45畝),飼養品種有鰱、鱅、草、鯉、羅非魚等年總產量14.9萬公斤,畝平4843公斤,經濟效益顯著。

養殖技術

養殖模式

傳統的鰱、鱅魚搭配比例是3:1,也就是3鰱帶1鱅,分別是75%和25%。根據生產實踐,鰱鱅魚的放養結構中,鱅魚的比例小於20%或鰱魚的比例大於80%,鱅魚的生長速度都較快,當鰱的放養比例在20%—80%之間時會抑制鱅魚的生長速度。鱅魚作為主養魚時應少量的搭配或不放養鰱魚。

苗种放養

以往湖泊、水庫鱅魚的放養規格一般是13.2㎝左右大規格魚種,在現代技術條件下,要求0.15—0.5公斤/尾甚至1.0kg大規格魚種。

放養時間:應選擇在水溫5~10℃的冬季或初春時進行。此時有利於 種的高密度運輸,可以減輕運輸中的傷亡;魚種和兇猛魚類的活動能力減弱,兇猛魚類對放養魚種的危害也相對減輕。

放養地點:應選擇在水庫上游水淺、避風、向陽的肥沃庫灣處。這樣,遠離水庫下游的溢洪道、泄洪洞,放養魚種的逃逸機會可以減少,對大水面環境的適應時間可以縮短,生長可以加快,存活率可得到提高。

放養天氣:應選擇在風和日麗的日子,不要在颳大風、下雪、結凍的日子放養。

檢疫與消毒:魚种放養入庫前必須進行魚病檢疫和魚種消毒。嚴禁放養帶有傳染病的魚種入庫。

精心操作:經長途運輸的魚種運到水庫後,應先用庫水緩緩加進裝魚容器中,待容器內水溫與庫水溫差不大時,再將魚種慢慢地投放入庫。魚种放庫後,放養人員還應站在庫邊或船上,用船槳輕輕地攪動庫水,緩緩地驅趕魚種游向大水面。

水質調控

調節水質有三大功能:

一是改良水質。微生態製劑中的有益菌進入水體後,發揮其氧化、氨化、反硝化、解磷、硫化、固氮等作用,迅速分解養殖動物的排泄物、殘存飼料、動物殘骸等有機物,有效降低了水體氨氮和亞硝酸鹽濃度;

二是有機物分解後的鹽類為單細胞藻類生長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單胞藻類生長繁殖提供營養,而單胞藻類的光合作用又為有機物的氧化分解及養殖生物的呼吸提供了溶解氧,構成一個良性的生態循環,維持和營造了良好的水質條件,能夠長期保持水質的穩定,達到水肥、穩定從而有利於養殖對象健康生長。同時也可使養殖水體中的浮遊動物、有益藻類增多,擴大餌料來源,降低生產成本。

三是防病。養殖水體中施放了微生態製劑的有益菌,其不僅競爭排斥病原菌,維護水中微生態菌群的生態平衡,避免水生生物遭受致病菌的侵襲而發病,而且還可以產生含有抗菌物質和多種免疫促進因子,活化機體的免疫系統,強化機體的反激反應,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和提高存活率。

食料使用

食性分析

過去在天然環境的低水平養殖條件下,鱅魚主要以浮遊動物為食。根據對鱅魚的食性研究表明,必須提供大量的有機肥來培養大型浮游植物、浮遊動物及腐殖質,在水體缺乏大型浮游生物時,把有機肥中的腐殖質作為花鰱的主要餌料。而在肥水條件下浮游生物主要是個體大於50微米的直鏈硅藻、甲藻、隱藻、大型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種類,正好是鱅魚的濾食對象。

肥料使用

原理:通過向水庫、湖泊等大水面投放有機肥料、無機肥料及生物複合肥料等,增加水體中的氮、磷等主要營養元素和其它元素的含量,提高水體的初級生產力,提高鱅魚的產量。

漁業上最早使用的肥料是原始有機肥,如糞肥、堆肥,後來使用無機肥化肥。原始有機肥營養全面,有效成分低,肥效緩慢,限制魚產量。無機肥有效成分含量高,肥效短,成分單一,主要培養小型綠藻和藍藻,利於鰱的生長,對鱅魚養殖效果不理想。將傳統有機肥經過現代生物技術分解與無機肥適量地混合製成的現代漁用生物有機肥,除含大量的氮、磷、碳等常量元素外,還含有均衡的微量元素,大量腐殖質、肽類、有益菌、肥效增強劑等。有能肥水、改水、控水的功效。也特別適合培養大型藻類、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鱅魚喜食的浮游生物,為鱅魚的高產養殖提供了物質基礎。

病害防治

疾病防控

魚病防治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魚病一般在“大麥黃,白露心”易發病,一個是水溫逐漸上升,另一個是水溫逐漸下降。這兩個季節是魚病的流行高峰季節,要提前預防。防病採用先殺蟲,後滅菌的方法。以目檢或顯微鏡診斷魚病,對症下藥。

A、寄生蟲病:每年4-5月殺蟲一次,大量用有機肥的水體在7-8月份殺一次蟲,大水面常見的寄生蟲病有:

a、中華鰠病:其症狀是蟲卵或蟲體寄生在魚的鰓部,少量寄生時無明顯症狀,大量寄生時,病魚鰓上粘液增多,鰓絲末端膨大水腫、蒼白、呼吸困難焦躁不安,在水體表層打轉或狂游,尾鰭常露出水面,俗稱“翹尾病”,最後消瘦,窒息而死。主要用阿維菌素或菊酯類藥物防治。

b、錨頭鰠病:其症狀是病魚體表可見大型蟲體,寄生處充血發紅,煩躁不安,食慾不旺,繼而魚體消瘦而亡。主要用阿維菌素或菊酯類藥物防治。

B、暴發性出血病:症狀是眼球突出、充血;體表充血發紅。分兩種:

a、原發性出血病:只需殺菌。

b、繼發性出血病:先是底層魚死亡,下層理化指標嚴重超標,繼而出現大面積死亡。先殺蟲,後根據情況殺菌、調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